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8-10 05:16:44 浏览: 次
半岛全站每2天1起火灾9成多充电引发!事关宁波500万电动车主2月23日,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bd半岛官网,造成15人遇难;2月25日,北京丰台区一电动自行车充电引燃车棚……
据宁波市公安局和消防部门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底,宁波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503.99万辆。近三年来,宁波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543起,且九成以上由充电引发。
那么,哪些电动车容易“引火烧身”?如何把好电动自行车质量关?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雷区”碰不得?
第三类是消费者为了增加续航和配速自行改装,之后出现充电器和电池不适配、电池挤压连接线等情况,在充电过程中发生意外。
第四类则是车辆和电池在设计和制造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对电芯和电池组的物理防护、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和电池本身的安全性能等bd半岛官网。
据倪捷估计,这四类火灾事故中,前三类各占十分之三左右,最后一类占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第四类事故是生产端真正可以发力解决的。
据宁波市电动车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张锡良介绍,目前,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类别,主要有铅酸电池、锂电池两种。前者成本较低、安全稳定,技术相当成熟;后者更轻便、能量密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具体可分为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
以前,国内的电动自行车市场基本都是铅酸电池的“天下”,2018年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出台,要求整车质量不超过55公斤,促使一批厂家“铅改锂”,以满足轻量化的要求,推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的规模“水涨船高”。
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发展(2023年)》,2022年,中国锂电池电动两轮车的产量为1151万辆,渗透率达19.5%。按照这一数据推算,国内市场上每5辆电动自行车,就有1辆采用锂电池。
另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陈永翀解释,铅酸电池自燃和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小。铅酸电瓶车如果发生起火,其主要原因也不是电池,而是在电池短路、高温老化或连接不当的情况下,电池连接线发生的自燃。当然,在极个别情况下,例如充电器控制失效,也会导致铅酸电池过度充电,进而电池发热、鼓胀甚至燃烧和爆炸。
而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相对铅酸电池要差一些,为电动自行车大规模应用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这也是其被人广为诟病的原因。
据宁波菲迅电动车负责人陈云观察,宁波马路上的电动自行车,有80%至90%仍采用传统的铅酸电池,而包括他们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宁波本地厂商,都看中铅酸电池不易燃烧、性能稳定、经济实惠、回收价值高等特点,坚持选择这一传统赛道。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宁波大街小巷采用锂电池的“小电驴”,主要来自雅迪、爱玛、绿源、小牛等国内头部品牌,其生产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天津、无锡、金华等地。
国内知名电动自行车品牌的锂电池均为第三方采购,主要供应商有星恒、天能、超威等企业,这些正规厂商提供的产品都通过3C认证,具备防止电池短路等安全防护机制,建议消费者认准品牌选购。
我们采用了更加安全的磷酸铁锂电芯,磷酸铁锂的化学性质稳定,高温稳定性好,在700℃~800℃的高温下才会开始发生分解。
同时,一旦电池内部温度达到异常状态,换电柜将被唤醒并进行语音报警提醒用户;当参数超过一定阈值,电池会自动切断充电。
而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又大幅上涨。一些电池厂商为了以更低的成本达到“新国标”的车身重量要求,不惜“偷工减料”,从而大幅增加事故风险。
保障锂电池使用安全,要注意电芯、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池包的钣金结构设计,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温度,避免其在高温或低温下自燃。
据央视新闻报道,由工信部组织起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计划于今年发布,有望填补国家层面的相关技术依据空白。
该标准出台后,不达标的产品、服务,将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这对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据宁波消防部门统计,近三年来,宁波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543起(平均每2天就有一起),且九成以上由充电引发。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使电池质量合格,如果消费者使用不当,也可能酿成悲剧。而且从事故比例来看,隐藏在电动自行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远大于车辆固有的安全隐患。
买充电器时,不要为了省钱买20多元的“便宜货”,要选购正规厂家的原装正品。同时,充电时长控制在8~10小时,不要选择电流和电压不匹配的“快充”,以免给电池造成损伤。
同时,宁波的从业者们希望有条件的小区、楼宇,设置有视频监控、具备火灾探测功能的集中充电场所。
2024年,宁波将建设1万个室外独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合计10万个充电接口,在一定程度上将满足广大车主安全充电的需要。
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bd半岛官网,能够像区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一样,将铅酸电池车和锂电池车分开管理,对锂电池车停放区予以重点关注,备好专业的灭火和防火设备,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