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6-26 16:27:26 浏览: 次
半岛官网亦庄“新”装丨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后一公里”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北京亦庄。在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大力度的空间支持、不间断的资金加持共同催化下,北京亦庄通过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让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在这片225平方公里的创新土壤上,不断结出新的科技硕果、创造新的发展成果。“亦庄箭”“智慧芯”“未来车”“创新药”“中国造”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在这里,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北京亦庄已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北京亦庄共拥有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707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达10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这些企业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独特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推动亦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这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主体进行走访调研,我们能更加清楚地感受北京亦庄的向新实践,看一粒种子如何开出万亩花香。
看经济发展,数字会说线年一季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亦庄”)迎来开门红:GDP实现同比增长6.5%,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据北京全市第一。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北京亦庄在推动经济发展换道中已经站稳脚跟,并跑出了加速度,成为首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开路先锋。
企业是观察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窗口。在北京亦庄,我们能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并非空中楼阁,也并非遥不可及,在一些经济领域、一些发展环节,已经有“新质”的种子在萌芽。这里的“小巨人”、独角兽企业,有一个共性特征,就是不断在打通方方面面的“最后一公里”,让新质生产力从创新理论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现实。
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初心所在。
在北京亦庄坐落着这样一家代表性企业,立足于将创新的数智技术,赋能于中国各个偏远地区医院、县域级医院、基层医院,推动中国医疗的均质化发展。2023年9月21日,中央局、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时,就走进了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木谷”)的模拟数字化手术室,察看相关场景演示,对他们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表示赞赏,希望他们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研发,推出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让科技更好造福于民。
难度4级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不出县城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家在北京亦庄沃土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出了肯定的选项。
这个创新医疗器械由智慧脑+智慧手+智慧眼组合而成。“智慧脑”仅需患者CT即可帮助医生在术前5-10分钟精准地制定出一套个体化的三维手术方案。作为“智慧手”的机械臂,可以辅助医生将术前定制的个体化方案在术中精准实施;“智慧眼”亚毫米级的光学定位,能够实时追踪术中术后每一步手术的实施情况。
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告诉记者,其真正意义在于可以满足关节疾病患者的手术需求、补足基层医生手术能力短板。
据统计,中国关节疾病患者过亿,脊柱疾病患者超2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大专家的手术经验难以被标准化地复制应用,患者向头部医院集中,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的矛盾愈加明显。
“一个普通医生一年能够做1000多台手术,一辈子大概做个两三万台。而现在通过科技的赋能,一年时间就能帮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患者重获健康。”张逸凌说,人工智能让极具难度的骨科手术变成了开卷考试,手术从原来的大体化、经验化、随机化变成现在的精准化、微创化、定制化。
由此可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医疗进步,实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规模化。“原来一位医生成为知名专家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和经验积累。现在通过AI和机器人技术,医生不需要做3000台手术,用AI做10台手术就可能获得顶尖专家的手术经验,迅速地缩短学习曲线。”据张逸凌介绍,目前其创新成效已经得到了验证。其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费用、输血费用和住院费用,同时精准地匹配假体,有助于降低术中骨折发生,减少可能产生的耗材、支具等开支,同时提升医院病床的周转率。“从卫生经济学指标来看,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了32%,术中出血减少了37%,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7%,并发症降低了34%,节省17%左右的费用。这只是一些冰冷的数字,但事实上对老百姓来说是一辈子的疗效。”
据张逸凌介绍,过去使用国外手术机器人的成本非常高,每台售价在2000万元到2500万元左右,2018年做一台手术大概需要5万元,现在通过国内企业的探索,成本已经降到过去的1/10,把尖端科技实实在在地用到老百姓身上,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在他看来,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国跟欧美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换道超车,而不是弯道超车。“国内企业的发力点是让手术机器人智能化,让它更像一个大专家,而不像机器。”
火箭能像飞机一样实现航班化?不久的将来或成为现实。北京亦庄的火箭街区上,聚集了全国75%的民营航天企业,都在为了星辰大海梦而努力。
在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的一层展厅,来自朱雀二号的发射返回残骸已经被制作成文创纪念品,“一共1000片,每一片都有序号”。这是航天人独有的浪漫。
2015年,商业航天迎来政策窗口,同年,蓝箭航天成立,坚持以国为重、航天报国。经过8年的探索,2023年7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发射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我国液氧甲烷火箭技术路线的空白。
“一切比我们想象中快得多。”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总指挥戴政表示,一方面政策层面的突破力度较大,另一方面,社会资源被更多地吸引到这个行业。“我想许多民商火箭最早开始,都是想借助固体发动机的成熟配套建立火箭结构和控制等系统,通过低成本的研发设计,制作出经济实惠的固体火箭,灵活地满足小卫星发射市场需求,并未考虑研制液体火箭,因为其所需的资金庞大、门槛较高、周期较长,觉得没有这样的土壤支撑这样的项目。”
在他看来,是政策改变了发展预期。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工程在几年间突然上升到战略高度。卫星互联网作为空天地一体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广、容量大、时延低等优势,能够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服务,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最佳选择。这种全新的网络架构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的局限性,能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运载火箭是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关键要素,是目前人类通往太空唯一的运载工具,流量入口非常狭窄。大规模发射互联网星座,需要大运力、低成本的运载火箭作为平台型运输工具,拓宽太空入口,落地商业应用,直接关系到卫星互联网的建设速度、规模和经济效益。考虑到卫星在轨寿命,要实现宽带接入服务等持续功能,需要不断补充和替换在轨卫星,保持足够多的卫星同时运行,重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是卫星互联网组网高密度发射的最佳选择。
戴政表示,SpaceX的快速发展无疑对我国航天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看到SpaceX开始研发全重复使用的火箭,我们开始深刻反思并加快自身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上的研发步伐,以便与SpaceX等国际先进企业展开竞争。“整个航天行业目前正处于从一次性使用向可重复使用发展的临界点。如果不迎头赶上,就有可能在全球航天舞台上被淘汰。”
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据戴政介绍,从技术路径来看,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三步走”:以SpaceX为例,第一步,一次性使用火箭,即猎鹰一号;第二步,部分重复使用火箭,如猎鹰九号,这是一款起飞质量为550吨的中大型火箭,其技术特点是具备一子级重复使用的能力;第三步,全重复使用火箭,SpaceX正在研发的星舰火箭,其起飞质量超过5000吨,具备全重复使用的能力。
在SpaceX的示范效应下,美国其他的商业航天企业也在追赶,技术路径与SpaceX非常相似。“这看似大家都在相互借鉴答案,尽管各自独立发展,但在过程中却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戴政表示,全重复使用火箭,无疑是整个行业的趋势。目前蓝箭航天正在研制的朱雀三号,起飞质量超过900吨,并具备一级重复使用的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刚跨过第一步,正在迈向第二步。而SpaceX在第三步上已经成功了一半,星舰基本发射成功,但回收尚未成功。”
蓝箭航天技术战略部负责人袁宇表示,可重复使用火箭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在高空高速状态下,从有偏差的一二级分离点受控精确返回到着陆场的飞行器控制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在线轨迹规划和优化计算,经历大范围的速度变化和大气复杂环境各种随机干扰,能够将重复使用火箭的速度、位置和姿态在着陆点实现精确控制达到软着陆。
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经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这得益于中国工业的全面发展。“就像特斯拉选择在中国建厂一样,如果没有中国的工厂,他们的产品可能无法达到现在的销售业绩和质量水平。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得到了全球认可。”戴政说,依托强大的中国制造产业链,我们有信心在航天领域也能打造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产业。中国的工业制造素以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而广受赞誉,这种优势将在商业航天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此外,我国对理工科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理工科人才涌入中国庞大的工业链条中,可以为航天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目前,火箭在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复用能力将直接关乎我们能布局多少卫星。因此,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拼命干,以多快好省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抓住未来5年到10年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据戴政预计,我国商业航天在未来两年到三年内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到2026年上半年,我国的可重复使用火箭也会在那个时间问世。
场景驱动形成的精准经济引起广泛关注。对于企业来说,做好0-1的科技创新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做好1-100的成果转化的基础上做好100-100万的产业应用,是商业价值兑现的关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场景应用需求为落脚点,把握好场景驱动的新机遇、新范式,就能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2024年北京车展上,东风本田新能源汽车灵悉L甫一发布,就凭借简约而极具科技感的五连屏设计,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体验。这一高难度技术的背后,离不开芯驰X9座舱芯片的保驾护航。
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驰”)副总裁陈蜀杰向记者介绍称,这款集成了高性能CPU、GPU、AI加速器以及视频处理器的座舱芯片,不仅能够支持全液晶仪表、中控屏幕、副驾驶屏幕、两块后视镜的流媒体屏幕等“五连屏”设计,还可以同时运行六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做到多屏幕、多系统同时运行不冲突,充分保障行车安全的智能交互和智能驾驶。
智能汽车时代,车芯成为最重要的技术底座。不管是汽车的安全运行、智能导航,还是自动驾驶、动力控制,都需要芯片作为底层逻辑的核心去表达,关乎乘坐人的生命安全。芯片的创新决定了汽车创新的边界,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必然是高科技的竞争。
陈蜀杰表示,虽然国内很多汽车芯片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总体来看非核心的、补充性的芯片偏多,高性能、高可靠的SoC计算芯片与MCU控制芯片还是被国际大厂所掌控。“芯驰致力于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领域核心芯片的研发和量产,就是在啃这块‘难啃的骨头’,我们希望未来能有一家或者多家汽车芯片企业,能够跟全球大厂同场竞技,为中国争取一席之地。”
秉持这一理念,经过5年多的努力,芯驰完成了从芯片设计、流片生产到大规模量产上车的华丽转变,累计出货量超过500万片芯片,应用于上汽荣威、奇瑞、东风日产等40多款车型。
“我们非常自豪和欣喜,在国际竞争中撕开了一条口子,这对中国汽车芯片企业来说非常有意义。”陈蜀杰告诉记者,车厂更关注芯片是否合格,性价比是否够高,服务是否跟得上,公司是否足够可靠,“一款芯片一旦被设计完成上车,这个车型通常要跑5年-10年,这期间车跑得怎么样,就取决于这块芯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芯驰的芯片经得起市场考验”。
芯片设计都是面向未来的。对于汽车芯片企业来说,不仅要能画出未来“新市场”的轮廓,还要能画出“新需求”的细节,根据预期的消费场景,创造最优消费选择。
“从开始设计到线年的时间,必须很清楚未来整个汽车行业可能的走势,需要什么样的芯片,电子电气架构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是逐渐走向集成的,终局是中央计算。”正是基于这样的对于未来汽车的完整理解,2024年在中央计算平台2.0的基础上,芯驰发布了中央计算平台的3.0架构,这意味着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将算力提高了一倍以上,能够很好地完成舱、行、泊一体。
国外芯片巨头如高通、英飞凌等已经通过长达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强大的研发团队和资金实力,形成了显而易见的技术领先优势、投入研发模式、商业产出范式。作为初创型的公司,要想和他们同场竞技,就需要让自己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通过本土优势、服务优势,更灵活地了解客户需求,更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半岛网址。
“一头大象和一只小鸟,优势是不同的,小鸟的转身会更快、更灵活。”在陈蜀杰看来,小有小的优势、新有新的办法。芯驰400多名员工中90%左右都是研发相关人员,为了更了解市场,工作人员经常性地驻扎在工厂车间一线,能敏锐地捕捉到客户的需求,随时解决问题。
虽然跟“大象”起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确实有很大的机遇。“认清国际友商的优势,然后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量做起来,把成本降下来,就会形成更好的竞争优势。”陈蜀杰说。
“我相信未来整个汽车芯片市场,国内芯片所占份额从以前的趋近于0,将来一定会逐渐占据到10%、20%、30%甚至更高的状态。”陈蜀杰表示,中国芯片不仅会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位置,将来在全球也会有很大一块的市场空间。
一台新型发动机要经历多久的淬火锤炼才能等到自己的振翅之日?发动机研制需要同步开展试车台的选址、建设工作,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意味着从选址、谈判、设计方案、对接供应商,都要从零开始。
从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规律来看,要研制成功一型大推力发动机,累计热态试验时间须达15000秒至20000秒。这一过程涵盖了从发动机组合件试验、半系统试车、整机试车及各种极限工况条件下的全部环节,以验证发动机在各种恶劣条件下均能可靠工作。
在蓝箭航天,从事发动机试车的工作人员,被称为“热试人”。他们埋头在一线,怀揣“航天梦”穿过的春天的狂风、夏天的烈日、秋天的冷雨、冬天的暴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开辟出一段拓荒建设热试台的艰辛历程。
2023年7月11日下午,这是朱雀二号遥二任务发射的前一天,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戈壁滩的这场雨让罗桂华分外紧张:“这发火箭,是大家赌了一口气、拼了老命干出来的,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上千人的呕心沥血,几百个日日夜夜,不能让这雨水给此次的发射增加一丝的风险。”为此,他反反复复确认发射区内各个环节是否受到降雨影响,等到处理完可能发生风险的细节确保安全后,已经是凌晨1点,在他看来,航天无小事,细节决定成功。
当我们谈及新质生产力,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要培养造就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那么怎么定义新型劳动者?
只有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工作者才是新型劳动者吗?只有身处新产业、新业态的劳动者是新型劳动者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新型劳动者不仅包括科学家、研究院等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普遍的特征是能够熟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高度创新意识和思维、葆有极大工作热情和职业精神,分布于科学技术产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链条。
像戴政、罗桂华、袁宇这样的蓝箭人可能就是新型劳动者的示例:他们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对产业和技术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强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学习、适应环境,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发展不断跃升。
在蓝箭航天只有10多位员工的雏形状态时,戴政就加入了这个商业航天探索队伍,见证了蓝箭每一个重大的创新事件。
回望过去,感慨良多,也成就满满。“我们创造了很多国内首次,去年创造了一个全球首次。2019年5月,第一台80吨级的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试车成功,当时是国内首台液氧甲烷大推力发动机,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台、全球第三台,前两台是美国Space-X的猛禽和蓝色起源的BE-4。2021年8月,朱雀二号的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考核验证的是火箭是否具备飞行的动力能力。2022年,我们的发射场投入运营,这是我国第一个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场,也是我国第一个由民营企业主导投资建设的商业火箭发射场。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成功入轨,把人类液氧甲烷火箭载入史册的历史殊荣,拿到了中国人的手上。”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集体的努力,来自于无数个普通时刻的点滴奋斗。满身是泥地推设备上山,在机油满地的现场做试验。“这些都谈不上波澜壮阔,但没有这样的付出,就没有朱雀二号的成功入轨。”戴政说。
在对北京亦庄企业的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如今创新两个字在企业层面,已经不仅是技术方面的突破,而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方面面的变革。
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掘,也意味着对于传统技术、传统材料的更好运用。例如蓝箭航天下一款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尝试使用了不锈钢作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箭体材料,极具实践意义。
据袁宇介绍,不锈钢具有几个优势,第一是原材料价格低廉,生产量大,供应比较充足,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不锈钢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第二是材料的利用率高,铝合金用于制造火箭贮箱,需要加工去除大量的原材料,材料利用率比较低。而不锈钢直接使用冷轧薄板进行卷焊,可以将材料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第三是生产工序环节少,耗能低污染少,铝合金火箭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使用热处理、表面处理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序,而不锈钢则都不需要,可以实现“开卷即用,开卷即焊”,简化了生产工序环节,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第四是材料的力学性能优异,高强度301不锈钢,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都是传统铝合金的2倍-3倍。在低温(液氧、LNG、液氮、液氢温度)下,材料的抗拉强度会显著提升到2000MPa以上,且保留良好的韧性。第五是加工成型性能好,不锈钢在冲压、旋压、折弯、滚弯等钣金工艺下,依靠材料自身良好的塑性和抗裂性能,可以方便地成形各种形状,成形后尺寸稳定,回弹小。
除了让传统材料发挥新作用,蓝箭航天也在尝试通过产业交叉让传统行业为己所用,有意识地减少对宇航级产品的倚重,积极培育商业航天供应链,对供应商提供研发支持、专业指导、研发费用分担,推动供应商挖掘自身研发潜力,促进产品的升级,这在本质上是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的。
“火箭控制系统的一些要求跟汽车自动驾驶有相似之处。我们不断尝试引用汽车电子的芯片包括元器件和硬件结构,特别是一些车规级的芯片已经经过残酷的价格竞争,又便宜又好用。”据戴政介绍,现在引入车规级的汽车电子产品,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商业航天在全球的竞争力。
面向新发展阶段,只有技术上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发展本身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在北京亦庄,能看到企业在不断改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方法。
例如,蓝箭航天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验证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能给企业带来显著优势。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优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管理流程,灵活应对客户需求,同时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环境,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合作和交流,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解决好“钱”的问题。要实现高科技成果研发到产出的“有始有终”,就要确保资金活水的“持续跟踪”,回答好“钱从哪儿来”“钱到哪儿去”的问题。
过去,创业公司喜欢“讲故事”、资本也喜欢“听故事”,只要故事足够动人,就会有人买单。但是现在,金融回归实体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硬科技领域的投资逻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资本市场都在“挤泡沫”,意味着炒概念者将会被淘汰出局。那么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光有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征是高投入、长周期,这与其他很多行业有所区别。“高科技企业前面10年都是在投入,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高通还是英伟达,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芯驰从成立到现在只有5年多的时间,确实非常需要资本上的支持,帮助公司完成增长曲线。”按照陈蜀杰所说,真正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并且得到市场验证的企业,应该被资本市场更好地关注。
可以说,在当前对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投资方面,实现伯乐和千里马的双向奔赴并不难,难的是:一方面,企业投资主体对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专业判断能力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企业投资主体的商业利益仍需更大限度地纳入制度政策的保护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系统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怎么做,极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北京亦庄的办法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风投思维培育创业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成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北京市、经开区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经开区核心产业竞争力半岛网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了让企业随时能充上“资金电”,北京亦庄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效能,2023年,成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聚焦符合经开区产业定位和相关产业政策的企业,重点关注事关经开区经济发展和产业促进的重大项目,以“基金投资+产业平台赋能”的联合模式,发掘和培养龙头企业,积极支持符合国家和北京市发展规划的战略项目。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决投14个项目,决策金额超20亿元,覆盖商业火箭、车规芯片、基因检测、生物安全、自动驾驶等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精尖产业相关领域。
从成效来看,政府引导基金能充分为企业“托底”。据戴政介绍,2023年朱雀二号首飞失利后,北京经开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1.5亿元的注资,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困境中的蓝箭航天注入了强心剂,不仅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更在某种程度上为商业投资提供了背书。
蓝箭航天成功抓住了这次“续航”机会,让人类首个天然气火箭入轨这个荣誉花落中国,这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近期,为了“投早、投小、投创新”,让创新的种子在北京经开区竞相萌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经开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又设立了种子基金,持续培育幼苗企业。据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基金将围绕国家、北京市及北京经开区产业战略性布局的早期项目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等北京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领域中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扩大对初创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打造产业生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量、新动能,强链补链,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事航天事业其实挺苦的,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成果延迟享受,平时工作常常处于潜在的高压状态,需要深厚的情怀和坚定的思想才能够长久坚持下去。”戴政表示,党建在引领航天梦与强国梦有力结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公司的很多核心骨干都是军工人、老党员,大家天然有着航天报国信仰,为了国家和民族去奋斗。”
对此,张逸凌也深有感触:“习总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目标,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跟着北京市的大方向和政策走。”
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既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发挥组织工作效能,让高质量党建切实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北京亦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创新性地通过亦企服务港这个实体服务平台将企业凝聚起来,切实擦亮了“北京服务”的金名片。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用一句线家亦企服务港的定位——“亦港解企忧,办事不发愁”。亦企服务港身兼“党群工作统筹、涉企政务办理、企业服务聚合、企业信息汇聚、发展资源整合”党建引领优化营商环境“五大中枢”功能,被授权行使企情直报、企权维护、调研建议、党群服务等14项职能,实施党务、政务、服务、商务“四务合一”半岛网址,不断提升服务能级。
亦企服务港可谓是企业身边的集成式服务管家。集成需求,亦港对接。企业诉求“照单全收、有问必答、举一反三、主动治理”。运行5年来为企业解决问题7000余件,实现“区域全覆盖、服务全响应、问题全解决”。集成服务,亦港通办。11个亦企服务港均建成500-1000平方米实体空间,实现10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在港内就近办、自助办,区内“一业一证”“告知承诺”“综合许可DIY”等重点改革事项,均可实现一站咨询、协同办理。集成政策,亦港直达。推动政策直达快享,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依托政策兑现平台实现政策事项平台兑现、智能匹配,助力标准化政策事项“免申即享”。集成资源,亦港串链。依托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联合工作专班、平台公司、产业规划、特色园区、产业基金把产业组织起来,把资源调动起来,推动要素衔接,赋能产业发展。集成机遇,亦港联动。为企业提供发展机遇清单,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共促,实现资源共享、精准匹配。
亦企服务港这个创新实践,依靠“五个集成”推动全区服务企业的政策、资源、团队和力量在亦企服务港聚合,用“高效率”换来企业发展的“好效益”,彰显了组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引擎作用。
记者采访时,芯驰在亦庄的办公场所正步入最后的装修收尾阶段。对于“转战”亦庄的理由,陈蜀杰表示,亦庄有非常好的生态整合、配合能力,亦庄政府部门非常专业,尤其是对企业芯片领域全产业链的发展有着远瞩的认知,能够更好引领企业发展。
“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你甚至觉得他们比你更懂车芯这个行业”。在她看来,企业和政府之间是志同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远发展,而亦庄给出的落地政策、人才政策、企业引导政策等是专业的、用心的。
如何比企业更懂产业?北京亦庄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亦企服务港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产业链供应链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地方政府凝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的重要抓手。为了给企业创造“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北京亦庄在航空航天、自动驾驶等支柱产业方面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例如为了进一步推动民营火箭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北京亦庄将重点在北京火箭大街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这对相关企业来说,可谓一大福利。一能降成本,专门打造服务商业航天企业的共享制造工厂;二能聚合力,共同攻克火箭重复使用等难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工程。日前,在2024年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暨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北京经开区正式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将实施聚链升级、创新领航、数字标杆、绿色转型、开放共赢、全域场景、金融惠企、人才高地、服务便企、法治护航十大行动。可以预见的是,更多切实有效举措的落地,将为北京亦庄成为产新、业兴、人旺的亦庄“新”城添砖加瓦。
如果说过去的北京亦庄是“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的“亦庄”本身就在成为北京的金凤凰,上演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百鸟朝凤”的生动画卷。根据经开区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到2030年,经开区将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和专业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建设30个未来产业先导产业园区,培育300个未来产业优质企业。6年时间,期待北京亦庄探索出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通关密码,打造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