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20 06:12:50 浏览: 次
bd半岛官网长空写忠诚--西飞FBC-7A新飞豹诞生记研制的列车一路轰鸣着、奔驰着驶入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早已沸腾的厂区,那风驰电掣的呼啸,猛烈撞击着每个人的神经半岛全站。型号研制生产时间紧、任务急、困难大,后墙不倒的要求,使广大干部职工感觉像是坐到了火山口上。
飞机零部件生产配套是整机生产的关键。面对骤增的任务总量,西飞公司打破工作常规,在重点单位实行6天工作制,在关键岗位和环节推行两班倒、四班三运转等应急措施。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线计时工人党员平均每月完成工时超出群众30%以上,人力和设备的潜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在机加总厂35厂,平尾大轴的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若用普通机床加工,根本无法按计划配套。怎么办?35厂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上数控!
是的,必须上数控,也只有上数控才有希望。要完成高水准的研制任务,光靠“老爷”设备怎么能行?但是,常规加工转数控也非易事,程序编制、工艺准备、人员素质等等都是一道道难关,35厂领导班子面临着空前压力。常言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在新数控设备进行开机调试的同时,对工艺人员及操作工人的培训同步展开,技术攻关随之跟上。经过半年努力,曙光初现,新数控机床终于加工出了合格的产品,工效一下子提高一倍以上——先进生产力为重点型号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研制的列车,就这样,在行进中提速,在提速中行进。
西飞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党员、钣金总厂24厂闸压工张军虎,这天早上刚刚做完开工准备,工长贺青坤就拿着工艺规程和图纸走了过来。
“‘虎子’,又来任务了,是重点型号上的急件,没有工装,只有图纸和板料。下班前必须赶出来。”工长不再多言,放下工件就走了。“虎子”是车间人对张军虎的简称,不单单因他有一副虎背熊腰的身板,也因他干起活来虎虎有威。在领导的眼中,党员张军虎是他们手中的一张“王牌”,无论生产任务有多难、有多急,只要交到他手里,连轴转、不休息,直到干完为止。
在对零件图纸做完分析后,张军虎发现,零件加工的最大难点,在于缺少专用工装,零件成型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与技术。他选好代用模胎,启动了闸压床,在徒弟雷建斌的配合下,张军虎凭着多年的经验,时而翻挪、时而旋转,硕大的合金料在他手中温顺地改变着形状,逐渐成型。
突然,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背部袭来,与此同时,左腿也开始发麻。转眼间,豆大的汗滴开始从他过早谢顶的前额滚落下来。张军虎心中暗暗叫苦,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子又发作了。徒弟雷建斌赶紧从背后将师傅搀住,让他静静站立着休息片刻。
任务不等人啊!张军虎强忍着疼痛,将榔头艰难地举起,落下;落下,又举起,动作虽然有所减缓,但依然是那样的执着、有力。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那一定是人的意志。正是在这种意志的支撑下,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自我,在下班前完成了零件的最终成型。难怪车间里的工友们带着敬佩和爱怜戏称,张军虎是一个难得的“三突出”人物,即技术突出、贡献突出外加腰椎间盘突出。
复合材料部件加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长期以来,废品率居高不下,成为该产品实施批生产的瓶颈。中国一航技术能手、陕航局优秀党员、非金属总厂48厂复材工徐世普临危受命,接下了攻关重任,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使他寝食不安、煞费苦心。
偌大的工段里半岛全站,时常看到徐世普孤零零的身影在忙碌——从玻璃布蜂窝的制作、浸胶抓起,经层贴、固化,直至内皮的胶接,他每道工序,不厌其烦地都要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并将结果详细记录,反复进行比较和分析。
日子在期盼和焦灼中一天天过去,历经几十次试验,徐世普终于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干出的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稳定、外观达标,转入批生产,合格率达到100%。一向挑剔的检验人员和一丝不苟的军代表,紧握他的手颔首称赞。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长年从事复合材料生产,徐世普的双手早已因为过敏严重,手心手背布满疙疙瘩瘩,近乎榆树皮状,加之玻璃纤维粉尘的刺激,时常奇痒无比。好心的工友劝他换个工种,厂领导也因他工作出色想提他当干部,面对工友和领导的关心,徐世普婉言谢绝了。他说:“让我就在这儿干吧,我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8下,浑身血液流畅,有股使不完的劲儿,我自信我还能为国防建设再干上三十年。”
徐世普所在的工段,实行的是计时工资制,任务就意味着收入。徐世普的能干、会干是出了名的,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他从不与群众抢工时、争利益。他常讲,我是一名党员,党员要是和群众争利益,你就不像党员了。尽管如此,他仍然月月工时排在工段前茅,群众服气、领导满意。秘密究竟何在?一是,徐世普技术好,难活、急活、重活别人不争着干;二是,徐世普从不吝惜在时间上的投入,多年来,他很少休过假日,投入的时间多,干得自然也就多。
2004年的平安夜,徐世普作为劳模代表,和爱人一道出席了西飞宾馆举办的一场娱乐晚会。晚会进入,主持人宣布,要在现场来宾中抽出一位特等奖,奖品是双人双飞新马泰免费旅游。随着抽奖嘉宾、西飞公司总经理高大成的右手落下、举起,幸运就那么巧地降临到徐世普夫妇的身上,顿时,现场掌声雷动,人们纷纷向徐世普夫妇投去羡叹的目光。几天后,徐世普找到单位领导,不紧不慢地说:“我想把这次平安夜中的奖换成现金捐出去,捐给‘西飞文澜爱心专项资金’”。领导问:“能换成多少现金?”徐世普说:“我问过了,能换8800元。”领导惊讶了,这可不是笔小数目呀!徐世普的上级领导、西飞国际宋启正闻讯后,亲自找他谈话:“你们两口子并不富裕,想自费出趟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次机会难得,你们就不要捐了,假不好请,我来做工作。”可是,徐世普依然执着地说:“我还想捐,这对于我,只是放弃一次出国旅游而已,可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却可解燃眉之急呀。”在随后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徐世普郑重地将8800元现金亲手交到“西飞文澜爱心专项资金”副理事长的手中。
在重任面前冲锋陷阵,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党员徐世普以其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成为众人心目中的一个楷模。
“狭路相逢勇者胜,背水一战方称雄。”总装厂400多名干部职工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100多名党员、25个生产班组接踵写下的决心书,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向世人传递着永不言败的誓言:战不过挑战是我们的耻辱,经不住考验是我们的无能!
早上8点上班,7点半党员们就带头上岗了。飞机上、飞机下,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但见一架架飞机,羽翼渐渐丰满。加班饭送到了现场,大师傅把饭勺子敲得山响,飞机上的人好像根本没有听见,迟迟不下飞机。厂长洪伟生急了,下了这架飞机、爬上那架飞机,不由分说地将工人们往下轰赶。与此同时,为确保总装大干,有关工艺、设计人员“电话一响,即到现场”,后方单位更是急一线所急,幼儿园主动延长收班时间,医疗小分队出诊、送药到生产现场……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确保重点型号研制的列车畅通无阻。
正当重点型号总装生产如火如荼之际,陕西省劳动模范、西飞公司优秀党员、总装厂工人姚刚的父亲被确诊为肺癌,住进了医院。平时在厂里、厂外一忙起来就没个头,姚刚很少有时间陪父亲说说话儿,如今父亲在世时间不长了,望着老人家被病魔吞噬时的痛苦表情以及眼睛里流露出的绝望眼神,姚刚只感到寝食难安,他没有力量驱赶死神,只觉得欠父亲的太多太多,强烈的负疚感,使他这个铮铮铁骨的硬汉禁不住泪水盈眶……
素有“火控专家”之称的姚刚,担负着飞机武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试验工作。那一年的八月,一场高水准、大规模的海陆空军事演习在紧张而周密地部署,广西海军某基地奉命参加演习。基地原有的4架旧型号导弹指挥仪必须立即更换,这一严峻的任务,落在了总装厂,落在了姚刚的肩上。
八月的南海,太阳把烈焰似的热浪毫无顾忌地倾向机场。飞机经过一天的暴晒,机舱热似蒸笼,人一钻到里面立刻汗流浃背,湿透的工作服紧紧粘贴在人的身上。为了防止中暑,姚刚和他的徒弟十几分钟就得出来透口气儿、喝口水,然后用凉水把全身浇湿,再钻进机舱接着干。一天下来,姚刚又热又累又乏,浑身就像散了架,更糟糕的是,病胃溃疡又犯了,吃饭成了大问题。姚刚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大汉,可吃起饭来,犹如小鸟啄食,他只能靠大口大口地喝水来充饥。
平时3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姚刚师徒仅用11天半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部队由衷赞叹:你们的敬业精神是部队学习的榜样!姚刚师徒前脚刚离开,部队就在指战员中发起了向党员姚刚学习的活动。
一天中午,姚刚在医院难得照料父亲吃了顿午饭,上班时间一到,他又匆匆骑上自行车融入上班的人流。自行车骑出去仅仅二三百米远,姚刚只觉得胸口一热,一股鲜血从嘴里喷了出来。这一幕正好被总装厂生产副厂长胡安民看见,胡厂长立即搀扶着他又返回医院。经检查,医生确诊为过度劳累引发的肺部出血。就这样,姚刚也倒在了病床上。
或许是冥冥天意,姚刚的病房恰恰与父亲的病房斜对门。一边躺着的是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父亲,一边躺着的是因劳累过度而重病在身的儿子,虽然近在咫尺,父子却难相助。目睹此情此景,医生、以及早已熟悉的病友们无不潸然泪下……。
铁肩担道义,热血写春秋。在重点型号大会战中,像姚刚这样的党员、铁血男儿,一如群星闪烁,谁又能数得过来呢?
当重点型号从总装厂推出时,还称不上是一架严格意义上的战机,等待它的将是另一个关键环节的考验——设计定型试飞。
走进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迎面可见一座被称为“试飞丰碑”的雕塑,上面有异常醒目的七个大字——试飞铺就通天路!
这七个字,展示了航空人艰辛创业的历程,揭示了航空人追求第一的精神,蕴含着航空战线上党员们的高尚情操。重点型号试飞的攻坚战,再一次见证了中国一航先锋战士奉献的足迹!
院长充满信心的动员打动了试飞队员的心:用最新的试飞手段,让几代航空人的梦想和追求在我们手中实现!
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发出了动员令:融入中心,走进一线,以追求第一的精神、勇于创新的气概和宽阔无私的胸怀,为型号铸就坚实的臂膀。
张德元说:“为新机研制多争取时间,是我最大的心愿。”同志们说:“张德元从来都是科研第一、任务第一、他人第一。”院领导说:“敢将性能、操稳、飞控、强度、颤振五个项目放在一起搞综合试飞,张德元在试飞技术上创造了第一。”
2004年11月初,张德元带领全体参试人员,创造了新机一次留空时间和单机单日飞行时间的两项新记录。
为了这一个又一个第一,张德元失去了很多:爱人生病做手术,他仅仅在医院待了三天,就将孩子放到同事家里上一线了;父亲患肺癌到了晚期,他直到父亲去世才急急忙忙从外场赶回来……
初见田红,你会被她娇柔的外表所蒙蔽,根本不可能将她和飞机综合航电系统课题主管划上等号。然而,当2001年她放弃西安高新区外企的优厚待遇,追随试飞员丈夫来到试飞院后,就实实在在地与航电打起了交道。
田红与丈夫是在西北工业大学上学时认识的,她从外企调到试飞院,是为了照顾飞行任务越来越重的丈夫。然而,“党员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的使命,让她成了比丈夫还要忙碌的人。
2003年10月底,一个特殊的原因将田红推上了课题主管的位置。她说当领导找她谈话时,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她说她不知道自己柔弱的肩膀能不能担起这份重担。
犹豫中,她眼前浮现出几天前在中央电视台“幸运52”演播厅与航天勇士杨利伟同台录制节目的情景:当丈夫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妻子是一名“试飞工程师”时,观众席中的年轻人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哇!好了不起呀!”。“试飞员妻子”和“试飞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种幸福和自豪油然而生。是啊,“试飞工程师”,一个多么神圣的职业啊,我绝不能亵渎这个称号!看着桌子上摆放的“一个党员一面旗”的标牌,她意识到:党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
考虑到女儿只有两岁,田红向远在宝鸡的母亲求助。为了支持她,母亲竟辞职专门来为她看孩子,使田红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
田红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生命、事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说,党员就得在任务面前从不推脱!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试飞事业容不得丝毫差错!我们的一点点失误,就可能给飞行员的生命造成威胁;我们的一点点马虎,就可能给新机研制带来危害。
为了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她向书本资料学,向领导师傅学,向厂所专家学。她着迷般地刻苦钻研,经常在半夜将熟睡的丈夫叫醒,就某个问题追根问底。
在那段日子里,田红每天面对计算机和5000多页的《总线接口控制文件》,“周旋”于数千个参数中,仔细斟酌每一个参数的接口特性,不断更新、修改、筛选,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田红有两个习惯,一个是每次做地面试验后,她除了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外,还要爬上飞机和军械师一起再重新操作一遍,并将每一步操作步骤都记录下来,做成图片,附上文字,在下任务时提供给飞行员做飞行参考。另一个是每当飞机出发之前,她都要拍拍机身,像母亲在送即将进考场的孩子。
29日晚,院领导为型号阶段性成果庆功。当主管副院长刘选民过来敬酒时,坚强的田红哭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哭得稀里哗啦。她深深地体会到,这庆功酒里,盛满了所有研制单位和部队的期望,盛满了所有参试人员的心血。那不眠夜晚中闪烁不停的计算机见证了他们的忠诚;那欢快鸣唱的战鹰述说着他们的!
看着疲惫的女儿,妈妈心疼地埋怨道:“你呀,女儿生下来就不管了。我呢,女儿都30岁了还得管。”
李金星,飞行部机务三大队大队长,一个有着多年党龄的优秀党员半岛全站,一个常年战斗在机务战线上的机务战士。他常说,我们机务手里握着试飞员的生命;我们的工作质量与新机命运息息相关;只要出事故,就是对事业的犯罪。
——只要有飞行,前一天就要准备好飞机;飞行时提前一小时进场,充电、充氧、充冷,检查仪表;飞行后检查飞机状况,按照第二天飞行的要求,做好一切准备;如果飞机有故障,必须马上排除不过夜。因此,一天在机场待十几个小时,对李金星来说是家常便饭。仅2004年一年,他们就加班84天,发现和排除了各类故障300多项。
李金星是航空维修高级工程师,飞机的任何不适,都逃不出他的眼睛。李金星给自己定了三条原则,那就是:飞行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故时必须坚持跟踪在现场;检查飞机时必须“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疑点”。这三条原则他坚持多年,使自己成为一个领导信任、职工信服的好队长、好机务。
2003年3月的一天,机组在飞行准备时发现环控系统引气管变形。他本着“三原则”的要求,不但及时组织对引气管进行了分解检查和排故,而且扩大了检查范围,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分解检查,在检查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重大问题。而后他又组织机组对三架飞机的相关部位进行了普查,竟然发现了三架飞机的引气管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纹。
试飞员对于新机研制的意义,人们已经太熟悉了,他们的勇敢,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献身精神都历历在目。为原型机的研制献出宝贵生命的试飞员杨晓彬、唐纯文似乎还在眼前。他们是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将自己对共和国的忠诚写在了祖国的蓝天,他们是中国航空人的骄傲,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邹建国是个优秀的试飞员,因14次遭遇空中停车而成功脱险,被人们誉为“空中开车大王”。他除了具备试飞员的各种优秀品格外,还有其独特的过人之处,那就是将自己丰富的试飞经验和驾驶能力以及深厚的理底,都毫不保留地教给年轻的试飞员。
在试飞组中,邹建国主动当配角、补空缺,从人员的培训、培养、分配,到任务、计划的安排,他坚持从型号整体要求出发,主动配合、协调,作出了“型号任务绝不在试飞团卡壳”的保证。
作为党员,邹建国对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党员要甘做人梯,让后来者站在自己肩膀上起步。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集体,才能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
邹建国针对试飞任务量大、参试飞机多、试飞员紧缺的状况,提出了飞行员要能飞各种型号飞机的建议,并亲自带飞、带教,以科研带训练,进行飞行员的改装训练和理论培训。既保证了科研试飞进度,又培养了人才,使年轻试飞员迅速成长,不但完成了试飞任务,也为后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邹建国将孩子转学到老家,托父母照顾。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空中的切身体会,针对在试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召集飞行组成员,同科研人员一道研究问题,把飞行和研究密切结合,解决了试飞中的一个又一个疑难,使飞机在人机界面方面的设计更趋于成熟,为飞机定型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这些普普通通的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他们用生命去追求拼搏的充实、征服的快乐、梦想的实现;他们把自己对家庭的爱、对子女的期望融进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对航空事业的执着;他们用智慧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动人心弦的歌……
蓝天有情,白云作证。那一个个云破天惊的日子,那一架架鹰击长空的雄鹰,再一次检验了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再一次证明了飞豹研制队伍是一支大勇弥天、无坚不摧的钢铁之师。
今天,让我们以党员的名义,再一次重温我们的誓言: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我们愿意,奉献我们的一切!